小米SU7“刹车失灵”、事故率超20%?是真是假?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12-16 18:42

  小米SU7汽车因频繁发生交通事故引发关注,有消息称每7台小米SU7就有1台出险,疑似引导大家得出“小米SU7事故率高、容易失控”的结论。

  02然而,专业人士表示,小米SU7的事故率并不高,主要是因为动能回收和车重的原因。

  03动能回收可以降低能耗、提升续航,但在大马力纯电车上,过高的动能回收功率可能导致刹车过热。

  04另一方面,车重越大,刹车负担越大,赛道这种极速更高、又需要频繁全力刹车的地方,会进一步放大车重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  05为提高安全性,车企可以推出针对动力水平的个性化教程,以及适合本品牌的赛用刹车片和刹车盘。

  等到5月份,小米的事故视频逐渐铺天盖地。甚至有小道消息称“每7台小米就有1台出险”,疑似引导大家得出

  再到6月份,先是海南一台小米SU7在在驶出停车场时突然失控,致1死3伤。从后续警方通报来看,属于

  由此,也让不少人开始质疑:小米会不会出现大范围的“刹车失灵”?导致事故频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其他电动车也会这样吗?

  Turbo GT的最大动能回收功率高达400kW,意味着70km/h全力制动甚至可以不用机械刹车,这也是它成为纽北最速量产电车的重要原因。

  可以为了极限速度不计成本,既堆动能回收、又堆机械刹车,把成本算进定价中。

  有了动能回收作为刹车主力,机械刹车就不需要配备更高的规格,省下来的钱就可以降到车价里。

  (其实大众ID.也是这么做的,只不过他们选择了成本更低的鼓刹,被喷惨了)

  这也就导致了小米SU7在面对赛道这类的极限刹车工况来说会更容易过热,进而引发所谓的刹车失灵。

  这两台失控的小米SU7都是顶配的四驱Max版,整备质量超过了2.2吨。从工信部的申报信息来看,单电池包就重达645.8kg,差不多是10个成年人的重量!

  根据动能公式E=1/2 mv²,不难发现kaiyun登录入口 开云平台网站车越重,刹车负担越大;而赛道这种

  小米SU7,如果在赛道里开得比较狠的线公里左右刹车就磨没了,必然会刹不住。包括车企面向我们媒体的试驾活动,绝大多数也会规避加速3秒级的四驱车型,而是用马力更小的后驱车。

  还拿小米SU7来举例,博主「赛车星冰乐」在刚交付的时候就做过一次紧急制动测试。在100%动能回收、尾翼最高的条件下,

  哪怕测第22次的时候刹车片已经着火,车机已经提示“制动性能受限,请谨慎驾驶”,

  但!小米SU7出于匹配L3乃至L4级智能驾驶的考量,应用了博世最新的DPB 2.0智能解耦制动系统+ESP 10.0车身稳定系统,它和上一代的iBooster+ESP有了非常大的不同。

  好的一点是,它的刹车非常线性柔和,而且刹车建压快,快速踩下踏板到车辆刹住之间延迟很小;

  但不好的一点是,在连续长距离刹车或者大力刹车之后如果散热不够、刹车性能下降了,

  虽然同样采用了博世的DPB智能解耦制动系统,但极氪007一旦发现刹车热衰减,会把动力模式强制降级为舒适,ESP强制开启无法关闭,用驾驶人更容易感知到的方法进行提示,

  两次“制动性能受限”的弹窗提示都是在车机里的。如果不勤关注显示屏、也没听到提示音的话,很可能会错过,等看到就不一定来得及了。

  就提供了“足够个性”的个性化驾驶模式,可以根据车主的需求自由选择零百加速、底盘高低、悬架软硬等设定。

  后来的NT2.0平台更是把加速能力细分到了3.x秒、5.9秒、7.9秒、9.9秒和12.9秒,供车主自由选择。

  只需要软件OTA的项目,相信包括小米在内的车企都会很快跟进(小米的加速是可以无极调节的)。

  但长远来看,随着新能源加速门槛越来越低,这些大马力电动车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,还会时有发生。

  社长倒是觉得,既然车企在提供智驾的时候需要用车人观看视频进行学习、才能使用完整的智驾版本(有的品牌全部学习完毕甚至需要半个小时),针对动力其实也可以推出类似的教程,根据不同的学习进度,

  比如可以讲讲超速的危险性、什么时候应该加速超车、在加速时应该如何控制车辆、单踏板模式在什么状态下最好用,也可以多教一些防御型驾驶、观察路况和控车的小技巧;

  至于那些定位驾控的车型,可以在官方商城中推出最适合本品牌的赛用刹车片和刹车盘,为赛道发烧友们提供最专业的安装服务,甚至可以在上市时就提供付费选装。

  至于为什么要选装而不是全系标配,一方面是因为赛用的刹车片在使用中会产生很大的噪音,

  相信不少人已经发现了,新能源行业已经从前些年的“卷价格”、“卷技术”逐渐走到了“卷价值”这一步,

  最早,只是简单的续航越长越好、价格越低越好,后来开始卷三电、智舱、卷智驾、卷舒适,再到现在已经开始卷底盘、卷音响、卷噪音……

  在这个过程中,新能源的竞争对手也从合资品牌逐渐变成了豪华品牌,产品力也从远远落后变成了遥遥领先,

  很难说接下来我们会不会和那些顶级大厂一样开始卷刹车、卷性能、卷圈速,凭借全方位的技术实力站在第一梯队,给大家带来更多元化的产品。